近日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,美国再次借“购买俄罗斯石油”为由,抛出针对中国的加税威胁。而就在这之后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又在公开场合发表了惊人言论,其措辞直白而尖锐,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复杂态度与深层忧虑。
事实上,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贝森特的日程安排紧凑,他几乎承担了大部分与其他国家进行关税磋商的任务。随着一些贸易协议相继落地,他暂时得以“喘口气”,却很快将矛头转向中国。据《观察者网》8月11日报道,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“经济和军事对手”,并警告称中国正在不断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攀升,这一趋势令他“深感忧虑”。
为了强化说服力、制造更大舆论压力,贝森特甚至还试图挑动中日之间的竞争。他特意提及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,并提醒日本,如果中国未来在混合动力汽车这一日本最具优势的领域发力,那么日本汽车工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这样的表态,显然意在将中日关系塑造成“对手模式”,从而拉拢盟友共同遏制中国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,这种论调无非是美国政客长期炒作“中国威胁论”的延续。贝森特将中国视作最大的对手,并不断强调“中方威胁”,其实仍停留在冷战思维框架下。值得玩味的是,他所谓的“担忧中国攀升价值链”的潜台词,实际上揭示了美方最不愿看到的局面——中国逐渐掌握全球产业链的主动权。
在全球经济体系中,谁掌握价值链上游,谁就掌握分配利润的话语权。过去常有“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”的说法,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制造业曾经在技术和产业链环节上处于被动局面。但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,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改变。2023年,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商业首航,正式进入民航市场,标志着中国制造已跨入自主研发、掌控核心技术的新阶段。这意味着中国正从“汗水经济”向中高端制造全面转型,“廉价换高端”的尴尬模式逐渐成为历史。
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而言,如果想让国民普遍过上好日子,就必须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,努力争取产业链上游的利润空间。贝森特的忧虑,本质上是美国不愿看到中国突破低端制造的桎梏,更不愿意接受“中国制造”成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一极。
事实上,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新鲜。早在2010年,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公开表示,如果超过10亿的中国人过上与澳大利亚人或美国人相同的生活方式,那么全世界都会陷入困境。这句话折射出赤裸裸的双重标准:美国人可以享受高水平的生活方式,而中国人却不行。背后的逻辑就是“美国优先”和维护霸权地位。
对此,中方早已明确表态。在《中国政府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》文件中强调,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权利,而非少数发达国家的特权。美国打着“公平”“对等”的旗号行零和博弈之实,实质上依旧是推行“美国特殊主义”。这也是为什么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会引发部分国家的高度戒备与敌意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越是遭到美方政客抵制的方向,越说明中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。贝森特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“防范”心态,正好证明中方战略选择的合理性。如今,美方试图挥舞关税大棒来阻挠中国发展,而贝森特作为财政部长,更是为这种政策摇旗呐喊。但这种做法既损害中美关系,也无法真正改善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。
亡羊补牢为时未晚。在未来的谈判与合作中,如果贝森特能够放下冷战思维,重新审视中国发展的客观现实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,也许还能为两国关系找到一条更加理性、务实的出路。毕竟,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,更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与秩序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